
淄博新聞網訊 “實行垃圾分類,讓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,從孩子到老人都知道廢物利用,有些原來扔掉的廢品也有了利用價值。”說起垃圾分類,張店區房鎮鎮積家村村民李女士頗有成就感,垃圾分類讓村里很多人的生活習慣都發生了變化,村里環境也有了大的改觀。12月18日,淄博市城市管理局第三次組織開展“市民代表看城市變化”活動,在參觀完張店區房鎮鎮積家璽苑、馬尚街道錢裕園垃圾分類示范小區、張店區環衛南站、臨淄區敬仲鎮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綜合利用項目后,40余名參加活動的市民代表、媒體記者都有切身感受,垃圾分類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,讓城市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觀,而且依托生活垃圾,我市還建起了“全鏈條”垃圾分類及生態化處理閉合體系,真正實現了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,成為全市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的典范,極大地推動了城市的生態化建設和進步。
村里有一支垃圾分類志愿小分隊
“我們以黨建引領,努力打造城區垃圾分類示范小區。”在張店區房鎮鎮積家村,記者看到村里的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正在紅紅火火進行中,村里組織黨員帶頭,組建了垃圾分類領導小組和垃圾分類志愿隊伍,引導村民正確分類投放,有效推進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落實落地。他們還建立了垃圾分類科普廣場,通過樹立宣傳牌等形式,全面宣傳垃圾分類制度及分類知識,積家村的村民都開始習慣垃圾分類。
“村里有垃圾亭8處,配備了新垃圾桶、垃圾袋,垃圾投放處還建了洗手池,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得很好。”村民們說,村里發放家用廚房分類垃圾桶980個,發放分類垃圾袋1700余卷,更是有效推動了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。
1300套
家用生活垃圾分類桶入戶
張店區馬尚街道錢家村組織號召黨員、村民代表開展“生活垃圾分類我先行、做表率”行動,以村保潔人員、村兩委成員、志愿者為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、監督員,引導村民正確分類投放,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。他們對小區內垃圾點、垃圾桶進行合理撤并,目前已合并成4個生活垃圾投放點,更換44組生活垃圾四分類垃圾桶。“我們購置1300套家用生活垃圾分類桶、1300個廚余垃圾瀝水籃、1950包生活垃圾收集袋,發放到住戶家里,極大地促進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進展。”小區相關負責人表示,他們還在小區內新建大件垃圾臨時存放點一處,方便居民對大件垃圾投放需求,很好地解決小區內的亂堆放問題。
在張店區記者注意到,山泉路上有一個生活垃圾分類科普宣教基地。這個投資100余萬元于2019年建成使用的基地,圍繞著生活垃圾分類的意義、張店區生活垃圾分類方法等方面對生活垃圾分類進行科普宣傳,里面的創意展板、多媒體播放等,集知識性、趣味性、互動性于一體,讓人印象深刻。許多參觀者說,自己長了不少見識。
臨淄8個村
開始試點生活垃圾分類
“農村的垃圾分類工作做得一點也不比城市差。”采訪中臨淄區敬仲鎮農村垃圾分類項目引起了市民代表們的關注,按照試點先行、全面鋪開的模式,他們探索“入戶指導、桶邊督導、激勵引導”三導方式,專門設立了一處建筑垃圾、大件垃圾臨時存放點,并通過淄博齊福順路橋有限公司、山東瓦力有機肥有限公司兩家公司打通垃圾運輸、處置環節,實現垃圾分類“投放、收集、運輸、處置”閉環處理。采訪中這個項目的負責人自豪地說,目前,他們共投資30余萬元,開始了第一批、第二批共計8個村的試點,設置垃圾分類亭41個、分類垃圾桶205個、其他垃圾桶110個。
據悉,目前,敬仲鎮已在白兔丘南村設立7處垃圾分類亭、35個垃圾分類桶,為每戶發放廚余垃圾、其他垃圾戶內分類桶各一個,方便村民分類收集、投放。敬仲鎮首個垃圾分類主題廣場也建成開放,不僅為居民們休閑娛樂提供了場所,更普及了垃圾分類知識,對引導村民做好垃圾分類工作起了很大作用。
敬仲鎮相關負責人說:“針對村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難以入桶的建筑垃圾、大件垃圾比如沙發、床、桌子等,我們專門設立建筑垃圾、大件垃圾、有害垃圾臨時存放點。在臨時存放點中設立可回收物交易中心,方便村民以更實惠的價格,將可回收物通過正規的渠道進行回收,受到百姓的歡迎。”
生活垃圾閉環處理
農民企業都有收益
與敬仲鎮一樣,辛店街道的垃圾分類工作也頗有特色。2017年,他們投資190余萬元建成藝家園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中心,現建有廢棄物生物分解區2.6萬余平方米,有機種植、生態養殖試驗區2.5萬余平方米,建有蚯蚓糞有機肥篩分車間1500平方米,每年可資源化處理廚余垃圾2000余噸、農林廢棄物3000余方,生產有機肥3500余方。
辛店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說:“通過資源化生物處理廚余垃圾、農林廢棄物產生有機肥,再到有機種植、生態養殖于一體,我們已成功實現了垃圾的‘分類投放、分類收集、分類運輸、分類處理’的‘全鏈條’垃圾分類及生態化處理閉合體系,真正實現了利用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可持續發展的循環農業產業模式。” (文/圖 全媒體記者董振霞 徐迎春 通訊員楊東剛)
編輯:王磊